close
這是部讓我驚訝連連的電影,頭一次在一部珍奧斯汀小說改編電影裡看到這麼多「不該看到」的東西。舉例來說,頭一次看到一個「現代女人」的形象出現。不過,珍奧斯汀向來不驚世駭俗,導演替她保有奧斯汀的原味,我說的這位女士不是女主角Fanny Price,而是另一個不討喜的角色----也可說是Fanny的情敵,最後還是落得「心機太重」的壞女人命運。
加拿大女導演Patricia Rozema幾乎要把珍奧斯汀改頭換面成一個(她小說裡面最討厭的)現代女性,然而Rozema又隱藏地極其巧妙,既讓珍奧斯汀的化身(也就是Fanny Price)當她的閣樓裡的女作家,又讓她保有了中產階級女兒那種保守乖巧的道德準則。
從電影一開場就能嗅出Rozema的雄心,可以看出Rozema火力全開,下重筆全力刻劃Fanny的家:破舊貧窮、骯髒凌亂、還有蟑螂蟲子跑來跑去、毫無生氣與希望的樣子。要是一個忠實的珍奧斯汀迷來看到這副景象大概要開始感到驚駭了,顯然Rozema並不只想告訴我們另一個發生在鄉村中的愛情故事而已。故事的女主角Fanny Price自小被送去顯赫的姨媽家,作為一個地位尷尬的窮親戚,自己家庭貧困窘迫,卻被送去曼斯菲爾德莊園被安置在給家庭女教師住的小閣樓上,導演Rozema利用Fanny身分上和處境上的對比,針對階級貧富進行針砭,好似一股洶湧的暗流隱藏在貝家與寇家兩家人互動的平靜世界中。我們的女主角在這部與眾不同的珍奧斯汀電影當中,與其他小說女主角的家庭--那種雖不富裕但至少還保持整齊清潔、由禮教維繫的中產階級家庭相比之下,可說是大相逕庭,之前所有(我看過)的改編作品還沒有一部是這樣狠狠地揭露下等階級悲慘的景況的。Rozema這帖猛藥偏偏又下的恰到好處,與珍奧斯汀在她所有小說一以貫之的現實婚姻觀恰恰不謀而合。莊園裡的大女兒Maria為了財產嫁給一個平庸的丈夫這是一層,這種人在奧斯汀的小說裡比比皆是,不足為奇;然而輪到我們的女主角,Fanny出身自低一級的窮親戚家,被安置在簡陋的閣樓裡,看起來Fanny一直很認份自己在大莊園裡的位置,但是一直到Henry Crawford----曼斯菲爾德莊園的顯赫鄰居,向Fanny求婚,Fanny拒絕而被全家上下斥為不識相,顯然缺乏擔當「女主角」的骨氣。她原以為離開莊園回到親生的家人身邊能重拾家庭的包容與支持,她離開的時候很有骨氣的說:「失去了優渥的生活享受,至少我能和別人平起平坐!」,諷刺的是,事實卻不是如此,貧困紛擾、雞飛雜亂的窮日子打擊了她的信心,她不僅向最親的妹妹自承自己已無法忍受貧窮,還曾一度答應了Henry的求婚。雖然最後Fanny還是謹守原則取消了婚約,但是那幕Fanny也不禁向現實生活屈服的自白與前面的清高自重兩相對照,不啻是重重的反擊!
電影開頭的字幕寫著改編自原著曼斯菲爾德莊園(Mansfield Park)與珍奧斯汀早期的信件與日記,由拍過兩部極有名的女性電影【來聽美人魚唱歌】和【夜幕低垂】的女導演Patricia Rozema親自改寫,我覺得這部改編作品特別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們的女主角被Rozema塑造成小說人物Fanny Price和作家Jane Austen的化身,我想有不少Fanny對愛情發表的雋語即是出自珍奧斯汀的筆;電影中的Fanny非常愛說故事,片頭一開始就是她摟著妹妹講述她編的故事,到了莊園也是不停地編寫故事,她會寫信給妹妹繼續地講故事,還會把她寫的故事念出來給她的青梅竹馬Edmund(莊園的二少爺)聽,珍奧斯汀本人也是,她會把自己寫好的小說念給全家人聽,然後依據家人的意見加以修改,這段安排地頗有後設趣味,Fanny會面對著鏡頭對著我們講故事,好像珍在講故事給我們聽一樣,而Fanny的故事則是竄改英國皇家歷史,把血腥瑪麗捧成好人,依莉莎白一世則變成心腸狠毒的女王,大玩顛覆遊戲,(我想也就是因為這是一個現代版才能這樣子玩吧)。
而Fanny寫作讀書的小天地就是她的閣樓,也是她的想像力與文采得以任意發揮的地方,出了她的小閣樓她只能當一個乖巧沒有聲音的女兒,她是「閣樓裡的女作家」A female writer in Attic,(通常被禁錮的女性意象是「閣樓裡的瘋女人」mad women in attics,還好Austen筆下向來是不會有什麼瘋狂的人物),這讓我想到吳爾芙提出的「自己的房間」,在那個女性備受禮教與父權社會限制的時代,幸虧像珍奧斯汀這些女作家得以擁有一個自己的「小閣樓」,使她們的聲音不致於被傳統父權觀點下的歷史觀給淹沒。Fanny就是這樣多所展現女性意識又同時謹守禮教的人物,那段貝家父親逼迫她嫁給Henry Crawford這一段淋漓盡致地描繪了父權角色的壓迫,我想也就是在那一個時刻,這座小閣樓顯出不凡的意義來。看著Fanny嘴裡吐出對愛情、婚姻、甚至是週遭人物的如珠妙語,不時地提醒我珍奧斯汀一貫詼諧又調皮的風格(註)。另一個很有意思的小細節是在最後,Edmund提及要幫Fanny出書的事情,在那個時候要出書的話作家還得自費呢!出版商不預付版稅,所以要能當作家還是要有點資本才行。
我還沒有讀完原著小說曼斯菲爾德莊園(Mansfield Park),不過就我熟悉的珍奧斯汀來說,她一向不是一個尖牙利嘴的批評家,她的小說中或多或少隱含著對上流階層人士的諷刺,最常見的就是無情的諷刺那些為了財產而締結此生之盟的男女,但從來就不是激進的口吻,奧斯汀的筆下世界也鮮少涉及當代發生的一些大事件,例如英國的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歐洲的殖民主義等等,奧斯汀筆下的男男女女們,對這些影響近代西方世界甚著的事件,簡直像沒事的人兒一樣,閱讀珍奧斯汀的小說根本不會讓人感受到這居然是18、19世紀時期的小說!因此當我看到Rozema將批評歐洲人殖民西印度群島及迫害黑奴的議題帶進珍奧斯汀的作品中的時候,心底拼命要為這位女導演鼓掌叫好!
此外,這部電影在某些情節描寫時候的鏡頭也別具一格(我是說如果跟其他的奧斯汀改編作品相比的話),Rozema的確是為珍奧斯汀的小說改編電影帶出新意又不失奧斯汀的精髓,甚至可以說融合了導演對小說與作家本人的詮釋於其中,也許可以說是Rozema本人的半創作也不為過,而她在每個人物描寫上的精采度也幾乎不遜於原作者;我想我可以說閱讀珍奧斯汀的作品向來都不讓我失望,而【窈窕野淑女】更增添了讓人眼睛大大一亮的驚艷!
註:珍奧斯汀描寫對話的功力真是不得不讓人拍案叫好!我在IMDB上找到了這部電影的Quotes
http://us.imdb.com/Quotes?Mansfield+Park+(1999)
這裡摘錄三則
1. 當Henry向Fanny求愛的時候, Fanny的一語道破
Henry: Fanny. You are killing me. 我要為妳而死
Fanny: No man dies of love but on the stage. 除了舞台上,男人不會真的為愛而死
2. 經濟能力是締結婚約的主要影響因素, 珍奧斯汀小說最常出現的婚姻觀
Fanny: A woman's poverty is even more contemptible than a man's. 女人要是貧窮甚至比男人更可悲
3. 珍奧斯汀理智的愛情觀
Fanny: Run mad as often as you choose but do not faint. 去追求你所愛的吧!但小心別暈倒了
加拿大女導演Patricia Rozema幾乎要把珍奧斯汀改頭換面成一個(她小說裡面最討厭的)現代女性,然而Rozema又隱藏地極其巧妙,既讓珍奧斯汀的化身(也就是Fanny Price)當她的閣樓裡的女作家,又讓她保有了中產階級女兒那種保守乖巧的道德準則。
從電影一開場就能嗅出Rozema的雄心,可以看出Rozema火力全開,下重筆全力刻劃Fanny的家:破舊貧窮、骯髒凌亂、還有蟑螂蟲子跑來跑去、毫無生氣與希望的樣子。要是一個忠實的珍奧斯汀迷來看到這副景象大概要開始感到驚駭了,顯然Rozema並不只想告訴我們另一個發生在鄉村中的愛情故事而已。故事的女主角Fanny Price自小被送去顯赫的姨媽家,作為一個地位尷尬的窮親戚,自己家庭貧困窘迫,卻被送去曼斯菲爾德莊園被安置在給家庭女教師住的小閣樓上,導演Rozema利用Fanny身分上和處境上的對比,針對階級貧富進行針砭,好似一股洶湧的暗流隱藏在貝家與寇家兩家人互動的平靜世界中。我們的女主角在這部與眾不同的珍奧斯汀電影當中,與其他小說女主角的家庭--那種雖不富裕但至少還保持整齊清潔、由禮教維繫的中產階級家庭相比之下,可說是大相逕庭,之前所有(我看過)的改編作品還沒有一部是這樣狠狠地揭露下等階級悲慘的景況的。Rozema這帖猛藥偏偏又下的恰到好處,與珍奧斯汀在她所有小說一以貫之的現實婚姻觀恰恰不謀而合。莊園裡的大女兒Maria為了財產嫁給一個平庸的丈夫這是一層,這種人在奧斯汀的小說裡比比皆是,不足為奇;然而輪到我們的女主角,Fanny出身自低一級的窮親戚家,被安置在簡陋的閣樓裡,看起來Fanny一直很認份自己在大莊園裡的位置,但是一直到Henry Crawford----曼斯菲爾德莊園的顯赫鄰居,向Fanny求婚,Fanny拒絕而被全家上下斥為不識相,顯然缺乏擔當「女主角」的骨氣。她原以為離開莊園回到親生的家人身邊能重拾家庭的包容與支持,她離開的時候很有骨氣的說:「失去了優渥的生活享受,至少我能和別人平起平坐!」,諷刺的是,事實卻不是如此,貧困紛擾、雞飛雜亂的窮日子打擊了她的信心,她不僅向最親的妹妹自承自己已無法忍受貧窮,還曾一度答應了Henry的求婚。雖然最後Fanny還是謹守原則取消了婚約,但是那幕Fanny也不禁向現實生活屈服的自白與前面的清高自重兩相對照,不啻是重重的反擊!
電影開頭的字幕寫著改編自原著曼斯菲爾德莊園(Mansfield Park)與珍奧斯汀早期的信件與日記,由拍過兩部極有名的女性電影【來聽美人魚唱歌】和【夜幕低垂】的女導演Patricia Rozema親自改寫,我覺得這部改編作品特別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們的女主角被Rozema塑造成小說人物Fanny Price和作家Jane Austen的化身,我想有不少Fanny對愛情發表的雋語即是出自珍奧斯汀的筆;電影中的Fanny非常愛說故事,片頭一開始就是她摟著妹妹講述她編的故事,到了莊園也是不停地編寫故事,她會寫信給妹妹繼續地講故事,還會把她寫的故事念出來給她的青梅竹馬Edmund(莊園的二少爺)聽,珍奧斯汀本人也是,她會把自己寫好的小說念給全家人聽,然後依據家人的意見加以修改,這段安排地頗有後設趣味,Fanny會面對著鏡頭對著我們講故事,好像珍在講故事給我們聽一樣,而Fanny的故事則是竄改英國皇家歷史,把血腥瑪麗捧成好人,依莉莎白一世則變成心腸狠毒的女王,大玩顛覆遊戲,(我想也就是因為這是一個現代版才能這樣子玩吧)。
而Fanny寫作讀書的小天地就是她的閣樓,也是她的想像力與文采得以任意發揮的地方,出了她的小閣樓她只能當一個乖巧沒有聲音的女兒,她是「閣樓裡的女作家」A female writer in Attic,(通常被禁錮的女性意象是「閣樓裡的瘋女人」mad women in attics,還好Austen筆下向來是不會有什麼瘋狂的人物),這讓我想到吳爾芙提出的「自己的房間」,在那個女性備受禮教與父權社會限制的時代,幸虧像珍奧斯汀這些女作家得以擁有一個自己的「小閣樓」,使她們的聲音不致於被傳統父權觀點下的歷史觀給淹沒。Fanny就是這樣多所展現女性意識又同時謹守禮教的人物,那段貝家父親逼迫她嫁給Henry Crawford這一段淋漓盡致地描繪了父權角色的壓迫,我想也就是在那一個時刻,這座小閣樓顯出不凡的意義來。看著Fanny嘴裡吐出對愛情、婚姻、甚至是週遭人物的如珠妙語,不時地提醒我珍奧斯汀一貫詼諧又調皮的風格(註)。另一個很有意思的小細節是在最後,Edmund提及要幫Fanny出書的事情,在那個時候要出書的話作家還得自費呢!出版商不預付版稅,所以要能當作家還是要有點資本才行。
我還沒有讀完原著小說曼斯菲爾德莊園(Mansfield Park),不過就我熟悉的珍奧斯汀來說,她一向不是一個尖牙利嘴的批評家,她的小說中或多或少隱含著對上流階層人士的諷刺,最常見的就是無情的諷刺那些為了財產而締結此生之盟的男女,但從來就不是激進的口吻,奧斯汀的筆下世界也鮮少涉及當代發生的一些大事件,例如英國的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歐洲的殖民主義等等,奧斯汀筆下的男男女女們,對這些影響近代西方世界甚著的事件,簡直像沒事的人兒一樣,閱讀珍奧斯汀的小說根本不會讓人感受到這居然是18、19世紀時期的小說!因此當我看到Rozema將批評歐洲人殖民西印度群島及迫害黑奴的議題帶進珍奧斯汀的作品中的時候,心底拼命要為這位女導演鼓掌叫好!
此外,這部電影在某些情節描寫時候的鏡頭也別具一格(我是說如果跟其他的奧斯汀改編作品相比的話),Rozema的確是為珍奧斯汀的小說改編電影帶出新意又不失奧斯汀的精髓,甚至可以說融合了導演對小說與作家本人的詮釋於其中,也許可以說是Rozema本人的半創作也不為過,而她在每個人物描寫上的精采度也幾乎不遜於原作者;我想我可以說閱讀珍奧斯汀的作品向來都不讓我失望,而【窈窕野淑女】更增添了讓人眼睛大大一亮的驚艷!
註:珍奧斯汀描寫對話的功力真是不得不讓人拍案叫好!我在IMDB上找到了這部電影的Quotes
http://us.imdb.com/Quotes?Mansfield+Park+(1999)
這裡摘錄三則
1. 當Henry向Fanny求愛的時候, Fanny的一語道破
Henry: Fanny. You are killing me. 我要為妳而死
Fanny: No man dies of love but on the stage. 除了舞台上,男人不會真的為愛而死
2. 經濟能力是締結婚約的主要影響因素, 珍奧斯汀小說最常出現的婚姻觀
Fanny: A woman's poverty is even more contemptible than a man's. 女人要是貧窮甚至比男人更可悲
3. 珍奧斯汀理智的愛情觀
Fanny: Run mad as often as you choose but do not faint. 去追求你所愛的吧!但小心別暈倒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