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稻草人》有一幕我永遠忘不了,三合院的家裡來了客人,桌上有一條魚招待客人,小孩沒資格上桌,躲在門外偷偷看大人伸筷夾那條魚,嬸嬸安慰說道:魚不會翻面,背面的魚浸滿了油汁更好吃(確實,本省人有吃魚不可以翻面的習俗),不料下一秒鐘客人就將魚翻了面,小孩馬上「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carol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每一部007電影不免都與其推出的時代有些關係,例如說美蘇冷戰、飛彈危機的時候就會有個抱著白貓的瘋博士想用雷射槍炸毀地球,經濟起飛的年代裡龐德總能坐擁香車美人,愛滋恐懼席捲全球的年代時龐德神奇的就不跟女人上床了。以這部007電影50週年推出的《空降危機》Skyfall來說,我倒是聯想起同樣是在今年舉行的倫敦奧運,昔日的大英帝國不再強盛,招牌雖已老舊,仍然折射出幾許殘餘的風華與榮光。
carol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標題說野心什麼的,其實也沒那麼嚴重,電影本來就是洗腦教育的最好媒介,台灣以前也有很多倡導意識形態的電影,中國現在更是除了歷史片什麼也上不了台面(想到就覺得香港影人很可憐,除了這種題材根本沒法切入中國市場,看到許多優秀的香港演員演歷史片就覺得很沒力)。聽說這部電影有澳洲觀光局的大力贊助,所以很多地方的用意我覺得都很能理解。不過啦,我想可能是澳洲當局經驗比較粗淺,或是南方的人們基本上還是比較善良一些,還不大懂得怎麼學美國心機很重地藉著好萊塢的力量把大美國主義行銷到世界各地,簡單說,我覺得《澳大利亞》失敗的地方是,沒有集中火力在一項重點宣傳上,什麼都想要講的結果之下就變的無聊。
carol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次讀到《色,戒》的時候,我的感覺是生氣,(而且《色,戒》又是收錄在《惘然記》裡面,多半是不怎麼吸引人的張愛玲小說),那時候的感想是很直觀的,只覺得張簡直就是侮辱了這些「愛國學生」(當然由於時代的關係,我根本也不了解這些特務工作),怎麼可以這麼廉價地就寫說一個女特務最後竟愛上了一個漢奸壞蛋,最後還為了他而死!但是我還是會想要去讀這個故事,因為...你得承認這是一個「精采」的故事,好像八卦小報上會出現的(廉價)故事。
carol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終於在二輪戲院看了前陣子大好評的國片《練習曲》,大概是因為看的時候前坐是一個頭很大的人,我得一直拼命伸長脖子,以致於我看的時候只感到累而無法好好享受這部電影。不過後來再回想的時候我覺得這是部很有餘味的好片子,導演拍的很用心。尤其是近來不少片子的主題都是關於在地的台灣的,能藉著影像讓我們看到台灣的美麗,真的很棒!
carol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arol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我一直都有個美國文化其實很無聊的偏見,不曉得是因為美國歷史很短,還是因為美國是由一群清教徒創立的關係,至少我大學修美國文學史的時候,上課是一個特別無聊的美國教授,得讀特別無聊的愛默生和梭羅,上得我直打瞌睡。(以前新聞台的時候,我還有寫過一篇文章寫那時候昏昏欲睡的感覺*)
所以啊,當我知道演Borat的Sasha Baron Cohen,居然是一個道道地地的英國演員,下巴真的差點掉下來哩。不曉得是不是真的是因為文化所帶來的限制,美國本土很難看到如Borat或王牌大賤諜這種「敢」到最高點的低級喜劇。
Borat的幽默不是我喜歡的品味,大部分時間我都笑不出來,不過我得說Borat真是一部非常聰明的電影。他拿美國最典型的笑料模式,將美國人逗笑之後,再狠狠地嘲笑他們一番,其實我在看的時候,覺得有些地方真的還滿殘酷的!這部電影,包括他想諷刺的美國,用Borat在一開頭學習的美式笑話就可以總結,譬如說:Borat is a serious movie.....NOT! 或者是,The U.S and A is a non-racist country.....NOT! 這個笑話模式根本就是在諷刺在美國已經無限上綱的PC(政治正確)情節,對照後來發展的情節,我覺得影片最開始介紹Borat那個恐怖的家鄉和這個學笑話的橋段簡直就是神來之筆。
這部片真的是深藏不露,雖然Borat迷上Pamela Anderson是因為她性感嬌娃的外表,可是在他心裡Pamela可是有如女神般的地位,也正因此,當Borat拒絕那名妓女的「邀請」,還說,When I come back, I'll be happy to pay you for sex. 的時候,我真的被感動到了。
不過我比較不懂的是反猶太的這個部份,還有啊,哈薩克人真的是像Borat那種西方臉孔嗎,我們學校那些哈薩克還是吉爾吉斯來的人都是黃皮膚黑頭髮,他們的五官很像俄羅斯人,只不過比較矮小而且是黃皮膚。
carol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覺得任何將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導演,都應該要提供一點補償金給先看了原著再看電影的書迷。
The Namesake同名電影就跟很多由小說改編的電影一樣,犯了「什麼都想說,結果什麼都說不清」的毛病,我想這部由如詩般優美的小說改編成的電影,大概這一句話就可以說完了。
電影大致上都是很忠實地遵照小說情節,不疾不徐地,將這個跨越兩代幾乎三十年的印度移民家庭的故事,拍進兩小時的長度 ,這不知道應該說是優點還是缺點,因為我寧願這兩個小時不要拿來說所有的東西,或是說,用這兩個小時好好呈現一個觀點。Mira Nair不只是拍太多,令我覺得很擾人的還包括電影的敘事觀點一直在轉換。其實我覺得這本小說本身就是很適合改編成電影的,因為它章節和章節之間的行進,簡直就可以直接化為一個個的橋段,我在讀小說裡許多場景的描述時,也彷彿就可以在腦海中化為影像,小說的結尾,我甚至覺得那簡直就是一個超有餘韻的電影尾聲。原著小說作者Jhumpa Lahiri對於細節,有著非常深刻---近乎神經質---的描寫,這是她的小說讓我一拿起就捨不得放下來的原因,只是這點很可惜地並沒有在電影中反映出來。
不過Nair還是加進了她自己的東西,譬如說場景在印度時那種飽滿、深凝地像要滴出水來的色彩,讓人聯想到溼熱的氣候,從Ganguli家的毛玻璃門看過去的,或是在印度機場出現的模糊影像,也許可以視為ABCD(American Born Confused/Conflicted Deshi*)的隱喻,以及一些不斷重複出現的重要意象,這些都是讓我印象深刻的處理。
carol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My celebration of average guys."---Will Ferrell, 談他的電影Anchorman。
carol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等到Meryl Streep拿下金球獎又入圍奧斯卡的時候,我才驚覺:是否真有可觀之處?
果然,Meryl, Meryl, Meryl, what more can I say?
IMDB上面有網友說這部是 Princess Diaries (《麻雀變公主》,也是Anne Hathaway主演)的升級版,只不過更有深度,對話更加巧妙而已。當然啦,這樣一部電影,還是要讓大部份的觀眾喜歡才行,不過,我真的覺得這部電影的劇本,真的寫的比我想像中好...非常多!
其實這就是一部典型的鄉下女孩來到大城市,經歷一番繁華幻夢之後,又「頓悟」的故事,裡面的人物設計,包括純真的女主角Andy、女魔頭上司Miranda、周邊的配角人物等也都很典型,只不過我覺得這部電影最叫人讚賞的地方,就是在這些很老套的設定之外,多了一些側面的描寫和微妙的深度,(結果最平板的反而是女主角了),所以這些人物說起來也真是可恨又可憐 (or 可愛),兩個配角:另一個助理Emily和造型師Nigel我都非常喜歡。尤其是演技已經成精的Meyrl Streep,天哪,我想如果不是她,其他女演員一定沒法演出Miranda那種叫人又愛又恨的感覺。
戲裡面她有好多好妙的台詞,由她嘴裡說出來就是很不一樣,而且據說有很多都是她即興發揮的。她在戲裡有一句招牌台詞:That's all. 就是表示她話已經講完(別人不能再插嘴),如果有仔細看的話,她這句話每次的語氣都不一樣喔。另一個也很經典的,就是他們開會討論春天要做什麼主題的時候,有個編輯提議"floral",她說:
Floral, for spring. Gourndbreaking!!
(要是我是那個編輯我一定當場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
carol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carol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carol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carol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有個同學的先生是美國人,長得一副知識分子樣不過說話很有趣,有次聊到好萊塢的電影明星,他說這些明星都是"overgrown high school drama kids",意思就是說他們的水準只不過是高中戲劇社的程度而已,當時我聽了忍不住大笑,還想說這樣講是否太毒了點?不過看了The Holiday之後,我不禁覺得他講的真是太對了!
The Holiday真是名符其實的應景電影,片名就直接叫做The Holiday。不過事實證明這種一片溫馨的棉花糖電影是有必要存在的,因為我自己就跑去看啦,在考完試、人心渙散的放假前夕,說真的我一點也不想看Babel還是Blood Diamond----但我得附帶說明也是因為有Kate Winslet我才願意去看的啦!
我本來以為這是一部雙生雙旦的電影,沒想到其實電影重心還是放在卡麥蓉狄亞茲和裘德洛那對,有點小失望。尤其糟的是,卡麥蓉狄亞茲的演技真是越來越糟了,當然我不知道她演技有沒有好過啦,至少是我看過最糟糕也最可怕的一次了,電影中最可怕的時刻就是她演獨腳戲的時候(偏偏這種時刻很多),只能用三個字來形容:很做作,做作到我都懷疑她到底懂不懂得演戲這回事,比高中生還差。噢對了,而且她看起來真是越來越老了。跟她配在一起的是裘德洛,你以為有裘德洛會好一點嗎?其實不,因為...我不知道有沒有人也有跟我一樣的感覺,就是..老裘其實會亂演耶!我很確定他是演技很不錯的演員,不過他在那種比較沒什麼深度的電影裡,真的會隨便演,你真的可以很輕易地看出來他根本就可以毫不費力地演得更好,但並沒有,而且他在這片看起來也老好多。
所以這片剩下來唯一能看的就是凱特溫絲蕾,雖然說她現在已經完全轉化為一副媽媽的形象,不過她天生就有股迷人的親和力,更別說她是此片(主角)中,演起來最輕易、自然又有在好好演的了。電影是從她的故事起頭,然後再切到卡麥蓉狄亞茲那一方,然後再換回來凱特這邊,是兩條平行的敘事線。所以看完凱特再看卡麥蓉,那簡直就是一場折磨。電影中將她們倆人設定為同樣為男人問題所苦的怨女,其中有一段是凱特坐在沙發上講到她的悲慘經驗講到傷心落淚,看到這段不禁讓我大為感嘆,人家凱特的表演,看起來就是隨手拈來,舉手投足之間,一點不費吹灰之力,(演這種電影真的不用費什麼力),還是可以演那麼好,我看卡麥蓉還是再回去演霹靂嬌娃好了。(在In Her Shoes裡面她也沒演那麼糟呀)
carol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What are we? Stupid?
呃...是怎樣,觀眾是被當傻子嗎?
再一次的,我真的不能理解為什麼好萊塢這麼愛玩重拍的遊戲。《無間道》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它那種超現實、高度風格化的氣氛,這樣子搞的話,即使梁朝偉和劉德華每一幕戲都在擺pose,觀眾也照單全收。也許馬丁史柯西斯想試著加入他的寫實主義元素,可以呀,可是最後五分鐘又突然變得那麼sureal是什麼意思?真令人搞不懂,整部電影好像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部份組合起來,我實在看不出來,史柯西斯是想要藉著重拍注入他自己的個人標記,還是只想要參照原版劇情就只是重拍一部而已?
港版的超寫實風格事實上是設了一個框架 (其實這個框架也就是片頭所設下的「無間地獄」的命題,所有人都在其間痛苦煎熬),這個框架裡發生的一切都不需要用常理來解釋。美版的The Departed試著想給出答案,可是想要拍到那麼細,簡直就是不可能,勢必要做出很多犧牲,很多地方都簡化了,像是第一場辦案,或是兩方的抓耙仔要互相揪出對方等橋段,理應是要張力十足、懸疑萬分才對,可是不曉得是不是要合理化一些安排,美版的緊張度一整個下降50%,實在有夠沒勁,有點像是你作好萬全準備但卻只去坐兒童版的雲霄飛車一樣;因此我們就看到波士頓的state detectives一個個都像笨蛋,(其實我真的不知道這是不可避免的犧牲,還是只是要照顧美國人不太精細的腦袋,或是不太強的心臟?),辦案都好像在攪一鍋粥似的,說真的電影中的Costello實在看不出來是一檔狠角色,真不知道他們都是在怕什麼哩。
麥特戴蒙--劉德華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梁朝偉
馬丁辛+馬克威柏格--黃秋生
傑柯尼克遜--曾至偉
最爛的是結局,事實上最後面麥特戴蒙和狄卡皮歐兩個約出來要對峙那一場戲開始就鳥掉了,我不懂為什麼突然要在最後五分鐘學《無間道》學那麼像,然後最後面又像小混混來復仇般地讓麥特戴蒙被幹掉又是怎麼一回事?一點都不像他們那麼高層級的人會幹出來的事。缺少了港版的精神,港版裡面兩個男主角,兩種生活,彼此亦正亦邪,甚至有點惺惺相惜,美版的神鬼無間卻沒有,最後面狄卡皮歐去抓麥特戴蒙的情節簡直就令人一頭霧水。
carol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禮拜我終於跑去看想了很久的The Illusionist,畢竟是好久不見的艾德華諾頓的新片,而且而且!畢竟我總是他長久以來的fan啊!
先說看完的感覺,有一點點小失望--不過應該是之前期望太高而導致的失望啦!憑良心說,這是一部整體成績不俗的「好萊塢」電影--我得強調這是一部好萊塢電影,演員陣容堅強、劇情內容完整,服裝、特效等等也都沒啥好挑剔的,任何人都會覺得它是一部好電影,只是電影放完以後,我忍不住感嘆:好萊塢的創意真是嚴重枯竭!
先說艾德華諾頓,他真是可惜了,至少在五、六年前,我覺得他還是好萊塢實力最看好的演技派小生,(好吧,也許外型上有點受限),但是他自從American History X之後就沒有什麼口碑作品,也許他想要做點新嘗試,但是那些平常人角色,真的就還好而已... 這大概是盛名之累吧,他的境遇讓我想到約翰庫薩克,演技好,外型也不差,只是就是遇不上好片約。
艾德華諾頓演的就是The Illusionist幻術師,他從小就開始練習幻術,他有一位青梅竹馬的小女朋友,可是她是貴族,他只是平民 ;他們在青少年階段被迫分離,他失望之下遠走他鄉,一走就是十幾年,當他再度回到維也納時,他已經成為大名鼎鼎的幻術師,還吸引了維也納的王子來觀看他的表演,不料他卻發現他的夢中情人已成為王子的未婚妻,接下來的故事就是他們倆人要逃離王子的掌控的故事。保羅吉亞馬提(Paul Giamatti)飾演維也納的總檢察官,也就是維也納的警察部長,因為艾德華諾頓演的幻術師惹到維也納王子,他就必須負責調查諾頓的身家背景,這過程中他漸漸發現其實諾頓並不是什麼壞人,而他也無意中發現了王子的一些密謀。
這部片應該是艾德華諾頓領銜主演,保羅吉亞馬提是第二男配角,不過我得說,保羅吉亞馬提真是戲精,他真是演得太好了!當然我不是說艾德華諾頓踢到鐵板啦,他也演得非常棒,非常投入,只是這種角色本來就是他擅長的角色,他長得就是這男主角臉,而保羅吉亞馬提的range較大,所以相較之下,有好幾幕他的光環都「幾乎」快被吉亞馬提給搶走,我只能說他們倆人的表演非常非常精彩,而且他們倆個在這部戲的口音---我不知道那算是哪裡的口音,不過非常棒,看到他們倆的對手戲可真是一大享受啊!其他的卡司也都很稱職,可以說是各部份都恰如期分的一部片。
其實這部電影的編劇還滿不錯的,只是我覺得...觀眾現在的胃口都被養大了,看到結局我只覺得有點傻眼!不是什麼很鳥的結局啦,反正就是那種完全可以猜的到的,片尾一跑出來我就馬上走了---因為真的很失望,希望好萊塢能夠有點長進啊。
carol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在秋天醒來* by David Edelstein
--Michel Gondry在The Sciense of Sleep當中,依然帶著我們坐上了他的魔毯,但是只差一點點就能衝破迷霧。
法國的創意導演Michel Gondry一定覺得很生氣,因為許多影評家在評論《王牌冤家》的時候,都把這部片的成功說得好像完全是查理考夫曼的功勞似的,不曉得是不是為了要證明《王牌冤家》其實不完全出自於奧斯卡金獎編劇查理考夫曼的創意,Gondry自編自導了另一部野心十足、考夫曼式(抱歉!)的夢境式愛情電影”The Science of Sleep”,可惜也是只差一點就能達到完美的境地。這部半自傳式的電影講的是一個年輕藝術家的故事,他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遊走於幻想和感知現實的邊緣,這部電影就像一個發酵的麵團,Gondry運用瘋狂、原創的語言,來描繪一個蠢動不安、無法安分的靈魂。
這個靈魂的名字叫做Stephane,由墨西哥的性感小生Gael Garcia Bernal飾演,Bernal擁有性感的厚唇、深色的眼珠,被視為是強尼戴普的接班人,成為下一個最適合在電影裡化身為導演自我的人選 (至於Gondry如何解決男主角法文講得很糟的問題?簡單嘛! 安排他有一個墨西哥爹地就好了) 。Stephane主持一個電視節目—只不過,那是在他的夢境裡;他是一個感情過份充沛,做披頭四打扮的主持人,佈景裡有些窗戶,但也是可以變成電視螢幕,他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會出現在這些螢幕當中。如果他從窗戶跳出去,他—不是在空中飛行—而是在空中游泳,極為投入地,游過大片的紙製城市佈景,他偶爾也會在真實世界中醒來,脫口而出一些我們大多數人不會隨便對別人說的內心話。
對Stephane來說,外面的世界太令人灰心,但是內心的世界又太孤寂。就像許多與眾隔絕的藝術家一樣,他也想要將這兩種世界結合在一起。如果他再努力一下,他可能會發現,住在他對門的女孩也想要結合這兩種世界。她的名字叫Stephanie (暗示他倆是靈魂伴侶的線索),由英法混血的女演員Charlotte Gainsbourg飾演,她的頷骨突出,從某些角度看上去有種奇異的美。Stephane無法確定他對Stephanie的感覺,一開始,他喜歡的是一般眼光看上去比較漂亮的Zoe(Emma de Caunes飾),但是Stephanie卻讓他找到了他的內心世界—雖然我們也搞不清楚那在哪裡。
The Science of Sleep最令人讚嘆的地方,就是Stephane笨拙地搭了一座通往Stephanie世界的橋樑那一幕,我從沒看過這樣的安排,他設計了一架時光機帶給她,這個機器可以將時光倒轉或往前「一秒」,當他不斷地按下又按下時光機的按鈕時,那像極了一對還未能確定對方心意的情侶,躊躇不決著不知誰該先踏出第一步 。接著他往前進了一秒到他突然吻住Stephanie—而且他想停留住—的時間,但是過了一會兒,他卻無法判斷Stephanie是睡著了,還是清醒著,還是只是在太虛幻境? 要好好享受這部電影,你得拋開對於時間、方位的常理判斷,嗜睡病才是這部電影的存在主義原則。
The Science of Sleep的劇情有時往前推展,有時卻停滯不前。除了時光機和其他幾個男女主角之間愚蠢的物品交換以外,電影中許多幕似乎都圍繞著相同的執迷原地打轉:那就是男主角令人難以忍受的自戀情結。當Gondry有機會擺脫這種沈悶無聊的氣氛時--我指的是Stephane抱著電話睡著,要繼續在夢境世界中與Stephanie交談那幕,Gondry卻突兀地切斷了這神來之筆,我們的男主角突然便成了愛婆婆媽媽、自怨自艾的醋罐子。Gondry可能以為用一個隱誨、寫實的開放性結尾來結束電影是他的正字標記,可是在他的其他同樣類型的愛情電影中(包括王牌冤家),他的魔毯總是巧妙地低空掠過,你可以看到他所冒的險,但他又沒有真正落入災難當中。但是這次,Gondry卻不再相信他的魔毯—也就是他的藝術技巧,他讓我們重重地摔了下來。
*此片在美上映時正逢秋季。
carol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The Science of Sleep 是一個更瘋狂、更渙散、更難分辨虛實的電影,導演和編劇就是導演和編寫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的Michel Gondry。很多人提到王牌冤家的時候都一定會提到查理考夫曼,真正的功臣卻被忽略了,王牌冤家的點子發想其實是來自Michel Gondry,這個自己組樂團拍音樂錄影帶,後來是因拍碧玉音樂錄影帶而成名的法國導演。Michel Gondry這次自編自導了這部自我性更加強烈的電影。
前半個小時的確有些令我難以進入狀況而感到莫名其妙,但其實後來我慢慢能夠欣賞導演這種做法,我欣賞這種自主性,誰規定一定要讓觀眾看得懂---事實證明許多電影導演很喜歡讓觀眾受苦,因為觀眾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而且,這部電影也沒有因為有些導演一意孤行而落入亂得像一盤義大利麵的下場,我覺得這部份是很棒的,一方面天馬行空,但另一方面還是遵守了商業的規則。
導演Michel Gondry流利地在夢境與現實中跳接,在很多方面:視覺呈現、對話設計、虛實的比例,The Science of Sleep都是王牌冤家的加重版。Stephne是一個視覺設計師,他為了一份工作從墨西哥來到法國,以為可以大展創意長才,不料竟然是一份無聊而空洞的工作---就像現實中大部分創意工作者的處境,但他遇到一位女孩Stephanie,跟他一樣想像力豐富,可是由於他異常活躍的想像力作祟,他與女孩之間的關係難以得到他夢想中的進展。劇情方面我是覺得還好,王牌冤家的劇情比較浪漫也比較高潮起伏。Science of Sleep大部分重心都還是放在男主角Staphne上,這樣的安排其實有點危險,因為一搞不好就會失去平衡,變成一整部都在講一個人誇張而陷溺的自我呢喃的電影,換句話說,一部都在whining的電影;但是Gael Garcia Bernal的表演真的很棒,他的演技看似天真但是層次分明,給這部電影添加了許多深度,隨著電影繼續推展,Stephane越來越無法抑制自己的腦波活動,觀眾(我是說我)彷彿也像著了魔般,一起被捲入Stephane不可理喻的生活,我彷彿能夠了解這個可愛男孩的難題,陷在自己的情緒中而使得他所喜愛的女孩手足無措,結果兩個人都不知道該拿對方如何是好,當Staphnie受不了而對他說:Why me? 他難過地捲在床上說:Because you are not boring like others! 這難道不是最令人動容的告白?
而更令人目眩神馳的是,虛與實不再只存在於夢境與現實當中,Stephane的夢境、幻想與現實之間的交接還參雜了語言的因子,人物的對話在英文、西文、法文之間交織,由於背景設計的關係,Stephane的法文不好,但是他憋腳而意義不明的法文,不正也像極了他腦中難以分辨的幻想與真實?
carol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記述的是美國50年代麥卡錫主義盛行的高峰時,CBS的一位新聞主播Edward Murrow在他的製作人Fred Friendly及其新聞團隊支持下,又得到CBS高層不干預其新聞獨立的允諾,以堅持播報事實真相的行動,來對抗麥卡錫參議員的不實指控,電影以59年的一場表揚Murrow的一場酒會開始,倒敘回到數年前,威斯康辛州參議員麥卡錫興風作浪之始。
carol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原版的Pink Panther是Peter Sellers主演的一系列偵探喜劇電影,第一部出現在1963年。我在電視上看到史提夫馬丁重拍的新Pink Panther預告片時覺得好像很好笑的樣子,本來是打算到電影院去看看究竟,不過聽到廣播裡影評人的評論以後,讓我打了退堂鼓。
我常聽的一個電台週一到週五上午10點到12點的節目叫做Air Talk,它是一個現場訪談和call in節目,每天都會談不同的主題,週五11點到12點則固定會有一個特別節目Film Week,主持人會請兩到三個影評人來討論本週上檔的新片和新發行的DVD等,是我最喜歡聽的部份。
評論Pink Panther的那次節目,三個影評人一致給這部電影非常低的評價,大抵是說新版電影的靈氣盡失,笑點拙劣,史提夫馬丁飾演的探長角色沒有Peter Sellers的魅力,法式口音也缺乏一份優雅...(我覺得這裡沒說出來的地方,應該就是好萊塢是如何地再度用美式低級搞笑作風糟蹋原版電影)。其中有一位女影評人還提到Peter Sellers飾演的探長當年可是一個風靡女性觀眾的人物,她母親就是一個超級影迷,可惜史提夫馬丁完全不具備師奶殺手的魔力。聽到這裡我的好奇心完全被勾起來,趕快就租了這部老片來看。
看完的第一個感想是:也沒有真的令人捧腹大笑啊!哈哈,不曉得是不是期望太高的緣故,其實這部片子算中等好笑,以現代眼光來看稍嫌冗長,節奏不夠緊湊,但是角色設計非常成功,片子瀰漫著一股歐陸老電影的優雅氣質,許多笑點橋段也都頗有可觀之處。Pink Panther簡單來說就是笨探長與妙神偷之間的鬥智故事。Pink Panther是一枚世界聞名的鑽石,也是有名的神偷覬覦的對象,為一名中亞國家的公主所擁有,Peter Sellers飾演法國探長Jaque Clouseau,他唯一的使命就是要逮到以查爾斯爵士之名在外招搖撞騙,但實際上就是犯下不少案子的神偷,加上探長的妻子、查爾斯爵士不學無術的侄子,和天真單純的中亞公主,一起演出這場烏龍劇。
不過我一點也不覺得克魯梭探長英俊啊!他是一個老實本分的警探,查爾斯爵士還比較風度翩翩,不過這裡面幾乎所有角色都很有個人特色,每個人都在這部喜劇電影裡都起到恰如期分的作用。
敘事太冗長有時候甚至令人摸不著頭腦是這部片子的最大缺點,也因為這樣拖慢了節奏,使得這部電影有點支離破碎,不然我覺得應該會更好看。不過Pink Panther最令人驚喜的地方是它的笑點,有許多原創的設計,在後來許多電影中依稀都可以找得著痕跡。像是探長夫人和別的男人偷情結果被探長闖進房間,三、四個大人在一個房間裡躲貓貓你來我往的鬥智情節;全片的高潮應該是公主舉行的化妝舞會上,小偷和警察兩方各自全副武裝要達成目的,不料舞會上出現一模一樣兩隻大猩猩(一隻就是神偷所扮),被克魯梭探長和手下的笨警察所扮的笨馬和驢給搞混,引出一段煙火齊發的大騷動,這段真的很妙,是全片最好笑的部份,而這段兩隻猩猩大鬧舞會的情節,我都記得好像曾經在哪部港片看過似曾相識的橋段哩!
我不知道應該用好看還難看來形容這部電影,應該是滿值得一看的,但是我真的覺得它太長了,它第二部續集到了1975年才出現,所以我想是不是它之後的幾部續集比較有名;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很有原創精神但現代人可能會覺得冗長的電影,不過除了搞笑以外,它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聽完整首亨利曼西尼的粉紅豹片頭曲,IMDB的觀眾評分得到7點多分,而新版的Pink Panther,才4點多分而已。
carol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