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電影《稻草人》有一幕我永遠忘不了,三合院的家裡來了客人,桌上有一條魚招待客人,小孩沒資格上桌,躲在門外偷偷看大人伸筷夾那條魚,嬸嬸安慰說道:魚不會翻面,背面的魚浸滿了油汁更好吃(確實,本省人有吃魚不可以翻面的習俗),不料下一秒鐘客人就將魚翻了面,小孩馬上「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我第一次看到這幕心酸地幾乎快落下淚來,我相信這一幕是許多人共有的經歷雖然我們成長的年代距離《稻草人》很久了,也是基於相同的原因,從我還很小的時候看這電影到現在,這段情節我一直難以忘懷。

 

真誠,就能輕易打動人。《稻草人》如此,《KANO》亦如此。要我只用一句話來形容,《KANO》是一部野球魂完全燃燒的超級爽片!鐵血教練如何將一支雜牌軍隊伍兩年內調教成一路驚心動魄打進甲子園的「天下嘉農」,訓練的場面也有,動人心弦的比賽場面也有。一群好可愛的小球員努力打棒球的英姿,你說你說,能不讓人熱血沸騰嗎?當然這部電影不只這些,就像你看懂了《稻草人》那幕在說些什麼一樣,你自然也能看懂《KANO》如何能打動人心。誠然,《KANO》不是沒有缺點,它的缺點也還真不少,像是一些人物、關係的處理不夠立體和聚焦,有些人物和台詞也未免多餘。KANO》的主軸是棒球,今天在翻閱壹週刊的報導時,發現導演馬志翔學生時代念的是體育。我想是了,電影中棒球--特別是比賽--的段落真的是拍得最好最流暢,甚至能夠感到應該是導演最享受拍攝的段落。

 

 

在享受性格大叔永瀨正敏和幾位質樸純真的棒球小子的主線故事之餘,我很確定《KANO》是部不折不扣的台灣電影:濱田老師扛著好吃的香蕉和木瓜,颱風肆虐的晚上路上淹大水,嘉南大圳完成後河水緩緩流入灌溉溝渠的景象,出生於台東的「蕃人」到嘉義念書參加棒球隊KANO》也許有90%以上都在講日語,可滿滿的都是你我所熟悉的台灣情懷(還有還有,心儀的女孩嫁做醫生娘,也挺「台灣」的,不是嗎?)。我不知道那些電影未看就反《KANO》的是在反什麼,而且到底能夠反什麼?難道電影拍日本時代的台灣就一定要是悲苦憤慨的嗎?那麼我很想知道曾經淪為殖民地的台灣為什麼到現在對日本還抱持著特別的情感呢?就像《稻草人》刻畫出台灣農民的苦境,《KANO》的近藤教練帶領嘉義農林四次打入甲子園難道不是真正發生過的歷史嗎?我甚至非常感激電影插入八田與一建造嘉南大圳這段看不出和主線本身有何關係的情節要不是這部電影我還不知道那是日本人建造的哩。真實發生過的事情就應該去正視,刻意的隱蔽或扭曲只會讓人活在可笑的謊言中(譬如說我們小時候所熟悉的愛國樣板劇)。說到這,《KANO》選在228上映不知是巧合還是刻意,對照近來反對者的聲音,確是有著特別的意義。

 

甚且,也許《KANO》太多的枝枝節節容易讓人忽略了,電影開頭出現幾位日本軍人,由其對話中可以看出他們即將投入南洋戰爭,因之觀者也預知了他們後來的命運。這裡的安排不只是為了要呼應之後嘉農在棒球場上遇到的對手,而是有更深一層的意義的,我個人認為這是劇本的神來之筆,這條支線缺乏更加深刻的描畫有點可惜(再多個一點點也好),也許導演另有想法。我很喜歡劇本安排了這位與嘉農王牌投手吳明捷做對照的北海道投手,除了前面所提的意義以外,這位年輕軍人的登場還揭示了日本軍國主義興起以至於大正時期以來浪漫開放的風氣將告終結,並劃上了時代的陰影。

 

在讀到686大簡短但精闢的觀影心得前,我都還沒想得那麼清楚。《KANO》做為一部單純的棒球電影也不是不可以,不過,台灣的歷史、質樸的情懷、素人演員,沒錯,曾經跟過楊德昌的魏德聖確實承繼了台灣新電影的遺緒,《KANO》雖尚無法讓人辨認出馬志翔做為導演的貢獻在哪,但是能夠看到魏導和馬志翔這對師徒檔的出現真的很令人高興。

 

儘管種種,魏德聖和他的團隊所講的這麼棒的一個故事讓我願意忽視那些瑕疵,就像台灣新電影最珍貴的特點一樣,真誠,就能輕易打動人,《KANO》是部不折不扣的好電影,還是部不折不扣的好台灣電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aroleena 的頭像
    caroleena

    多米尼玩物喪志集

    carol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