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覺得任何將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導演,都應該要提供一點補償金給先看了原著再看電影的書迷。
The Namesake同名電影就跟很多由小說改編的電影一樣,犯了「什麼都想說,結果什麼都說不清」的毛病,我想這部由如詩般優美的小說改編成的電影,大概這一句話就可以說完了。
電影大致上都是很忠實地遵照小說情節,不疾不徐地,將這個跨越兩代幾乎三十年的印度移民家庭的故事,拍進兩小時的長度 ,這不知道應該說是優點還是缺點,因為我寧願這兩個小時不要拿來說所有的東西,或是說,用這兩個小時好好呈現一個觀點。Mira Nair不只是拍太多,令我覺得很擾人的還包括電影的敘事觀點一直在轉換。其實我覺得這本小說本身就是很適合改編成電影的,因為它章節和章節之間的行進,簡直就可以直接化為一個個的橋段,我在讀小說裡許多場景的描述時,也彷彿就可以在腦海中化為影像,小說的結尾,我甚至覺得那簡直就是一個超有餘韻的電影尾聲。原著小說作者Jhumpa Lahiri對於細節,有著非常深刻---近乎神經質---的描寫,這是她的小說讓我一拿起就捨不得放下來的原因,只是這點很可惜地並沒有在電影中反映出來。
不過Nair還是加進了她自己的東西,譬如說場景在印度時那種飽滿、深凝地像要滴出水來的色彩,讓人聯想到溼熱的氣候,從Ganguli家的毛玻璃門看過去的,或是在印度機場出現的模糊影像,也許可以視為ABCD(American Born Confused/Conflicted Deshi*)的隱喻,以及一些不斷重複出現的重要意象,這些都是讓我印象深刻的處理。
除此之外就沒了,從小說轉化過來的角色令我稍稍比較滿意的只有爸爸,Gogol(兒子)本人還好,電影版中媽媽發展出的自主性讓我覺得未免也太一廂情願,連帶地,爸媽之間的關係說得太明白讓我覺得有點肉麻(是因為我是亞洲人的關係嗎?),Maxine...不用說,這是這部電影裡被壓縮近乎被歧視的角色,連Moushumi--Gogol的太太--的說服力都不是很夠。
我記得《雨季的婚禮》出來時,聞老師曾經說過像雨季這種講第二代移民的電影才是Mira Nair的拿手好戲,所以我算是有點懷抱著期待去看The Namesake的,不過...挺令人失望的。
*就是"在美出生、迷惘的印度人",聽說還可以從A一直寫到Z,IMDB的討論區可以找到這個討論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