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次讀到《色,戒》的時候,我的感覺是生氣,(而且《色,戒》又是收錄在《惘然記》裡面,多半是不怎麼吸引人的張愛玲小說),那時候的感想是很直觀的,只覺得張簡直就是侮辱了這些「愛國學生」(當然由於時代的關係,我根本也不了解這些特務工作),怎麼可以這麼廉價地就寫說一個女特務最後竟愛上了一個漢奸壞蛋,最後還為了他而死!但是我還是會想要去讀這個故事,因為...你得承認這是一個「精采」的故事,好像八卦小報上會出現的(廉價)故事。
後來我慢慢咀嚼出了《色,戒》當中的悲哀之意,但還是不能理解張為何要碰觸這個「愛國女學生」的題目。忘了是在哪兒看到,有人說張愛玲的《色,戒》的故事原型是從胡蘭成那兒聽來,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想像和渲染,於是那股悲哀便多了一股從背脊爬起的涼意。人家說張愛玲是個「鴛鴦蝴蝶」的作家,可是她的小說,是女作家當中少見的殘酷,我常常都在想,張愛玲真是一個冷血的人。不曉得有沒有人會這樣,常常,我在讀張的小說的時候,都會有股衝動想尖叫:不要那麼尖銳啊!她讓我覺得好可怕,為什麼她敢去處理一個很政治正確的題材,弄得好像小報上那些撒狗血的故事,但是卻顛覆它,從中洞悉人性!
所以我一直對《色,戒》有著很複雜的感受,聽說李安要拍《色,戒》的時候更是覺得難以想像,下意識地拒絕看任何有關片子的報導,倒不是出於書迷不願原著小說被「荼毒」,(說實話,之前被改編的幾部都很ox...),而是我無法想像這個故事要如何搬上銀幕,我不知道能不能忍受在大銀幕上看到這樣殘忍的故事。
李安找王蕙玲來編劇實在是聰明之舉。不愧是編過《她從海上來》的王蕙玲,她讓片中的王佳芝和張愛玲本人(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做了更多連結,她(當然也有可能是王+李安的組合)讓王佳芝化身為張,王佳芝,就是張的投射。有時候仔細想想,為什麼我會對《色,戒》有這麼強烈的無法接受的感覺,就是因為我覺得王佳芝(或者說張愛玲)真是太可憐了,這一點就註定了我是個平凡人,我無法接受的是,像王佳芝/張愛玲這麼有才氣、這麼能幹的女孩子,為何要讓他們逃不過「情」字這一關呢?(對,我就是討厭胡蘭成!)
李安版的《色│戒》還是讓人比較安心的,李安保有了他的溫柔敦厚,這顯然是正確的策略,這世上不可能再有第二個張愛玲,也許張的小說充滿著影像感,充滿著意境,但是其他人要想在大銀幕上複製張愛玲,那還是算了吧!李安的版本加入了第二層創作者的想法,嚴格來說,並不太「張愛玲」,有點像是用王佳芝這個角色講著自傳成分極少極少但還是隱藏著張的影子的故事。王佳芝之於易先生,易先生之於王佳芝,在李安的版本中,多了那麼一點理直氣壯的味道,讓人比較心平了些,雖然多了些情味,不像張愛玲,倒像李安。
王蕙玲引用了所有有關張的資料文獻,「牽拖」出張的身影,是好---因為多了血肉,賦予了合理性,也是不好---因為留白太少,餘韻不足。
但是我很怕萬一要是《色,戒》被原汁原味搬上銀幕該怎麼辦,我一定無法承受。好在李安用了這麼了解張愛玲的王蕙玲。
*圖片取自Yahoo Movies!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