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因為陽光派報的餅姐一篇文章提到海綿蛋糕和小時候常見的螺旋奶油麵包,我大概還不會一個勁兒地懷起小時候麵包的舊來,J君說他最愛的就是海綿蛋糕(橢圓形的!),而且他只愛海綿蛋糕!其他叫人流口水的甜鹹麵包一律不愛(我懷疑此君的味蕾有問題),小時候能吃到麵包就像吃到零食一樣開心,蔥花麵包、沾上花生粉和奶油的麵包、波蘿奶酥、肉鬆起酥麵包、檸檬蛋糕、葡萄乾土司... 想得我口水都快掉下來了,真不知道是誰想出這麼多花招的,其中我最喜歡吃的麵包是「木柴麵包」----不曉得有沒有人還記得這種麵包哩!雖然乾乾的,可是裡面好多葡萄乾,我每次去麵包店一定要買這種麵包。

我記得小學的時候可以訂麵包和牛奶,現在就曉得這些麵包牛奶原來是來自統一的,為什麼勒,因為現在的7-Eleven還可以買到我小時候吃過的某些麵包,像什麼三個一包的杯子蛋糕、肉鬆起酥,還有我的最愛:一種巧克力很多、硬硬的長條辮子狀麵包哩!我以前真是超愛這種巧克力麵包,不過我想小時候的喜好一定跟現在差很多的,有一次偶然間在商店裡看到有這種麵包,一時興起買來吃,結果...根本不是我記憶中的美味... 那巧克力味好人工... 不曉得是麵包變了還是我變了。

而且時代在改變,麵包的流行也跟著變,小時候吃花生奶油麵包總是一邊吃一邊怕發胖,可是現在即使想吃,也已經不是那麼容易可以找的到了。記得大概是國中的時候,開始有「可頌坊」這種麵包店的出現,是啦,這意味著可頌和丹麥起酥麵包的流行,這時候的蛋糕麵包真的就很像西點了,蛋糕也不再只有奶油蛋糕,起司蛋糕或水果派這時候也出現了;我國高中時回家的路上就有一家可頌坊,我每隔幾天(其實是很常)就會在那裡買像是:撒上糖粉的大可頌、鹹的鮪魚派、或是蘋果派、鳳梨派、甚至是咖哩角等等(這裡的派就是所謂的酥皮),想著想著我口水又要流下來,我實在太愛吃啦,有時候我買三個或四個麵包,而儘管我在心裡一直告誡自己等一下回家只能吃一個,其他的留待明後天吃,可是我幾乎都對自己食言,常常放學一回家就忍不住吃掉兩個,有時候還甚至都被我吃光光,買回來的麵包最遲只有撐到當第二天的早餐,所以為了克制自己,有時候我騎腳踏車回家我還會加速通過或是乾脆繞路回家,所謂的食言而肥就是我。

然後直到現在,麵包的主流概念又轉而變成以健康為取向的歐式白麵包,長長的法式麵包或是圓圓一大團的雜糧麵包,(偷偷地講一下,標榜德式的馬可先生麵包店,一點也不像德國麵包,如果要說他是德式麵包,至少外皮先弄硬了再來!),我相信那些知名麵包店的師父手藝應該是不錯,但不曉得是水土的差別或是真的有針對台灣人的口味做調整,台灣的歐式麵包...好像太精緻了,我知道這是個很奇怪的形容詞,我所謂精緻的歐式麵包好吃是好吃,不過跟國外餐廳所附的麵包,硬是有那麼些不同,感覺還是不能拿它來配餐吃。

不曉得有沒有人知道,輔大有個名產,就是文園的大波蘿麵包,文園是文學院宿舍下面的餐廳,文園自助餐的菜呀...我大概大二以後就幾乎沒在那裡吃過了;不過文園的麵包...如果你是下午來的話,聞到那香氣...就算你看到那油膩膩的夾子和不算整潔的麵包盤,再加上四周如餓虎般搶奪麵包的人潮,你大概也會投降;文園麵包簡直就是台式麵包的極致,最有名的就是它大到直徑有20公分的波蘿(但裡面很空就是了),還有內餡多到讓人罪惡感深重的草莓和巧克力波蘿,基於前述這個原因,其實我不常吃,但是我能了解那種感覺,當你累得饑腸轆轆回到宿舍,咬下一口香軟的大波蘿,還熱熱的巧克力餡就從旁邊流下來...天哪,你真的能夠忽略文園清潔評分常常墊底的事實。至於早上的文園,我有說早上的文園麵包店其實就是一個早餐攤嗎?來買它的烤薯泥、烤鮪魚(兩片土司中間夾餡外面塗上蛋汁),或是五層總匯三明治的人把那裡擠的水泄不通,第二節課開始的十點十分以前,胖胖的老闆娘得親自站崗賣麵包。這就是許多輔大人都記憶深刻的文園。

這裡有個文園麵包的報導
我說的五層三明治就是中間那一盤,很容易認出來
不過這張照得太美啦,真正的文園才沒那麼整潔明亮




p.s. 關於德國的麵包,我真的有深刻體會。我去德國吃到的只有飯店(才二星等級)早餐供應的麵包,外面沾上各式雜糧,圓圓的外殼很硬很硬,要用刀子才能切開,可是咬下去以後就會越嚼越香,吃完一整個都不覺得多,德國人還有很特別的吃法就是在麵包裡夾上乾薰肉片和巧克力醬,很怪對不對,可是超級好吃的。可惜那麼好吃的麵包之後再也沒吃過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aroleena 的頭像
    caroleena

    多米尼玩物喪志集

    carol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