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跟著我老闆出去致詞的次數增多—不是我說,他簡直就是個演講機器,我也越來越了解我老闆講話的模式,他要講啥內容大概事前也都不用再對過了。我現在在一家保險公司工作,我老闆常常需要出去面對業務員。自然,面對業務員,最不需要的就是扯道理、掉書袋。我覺得業務員的場子跟直銷大會很像,上台講話,就是「加油」、「打氣」就對了。去的次數多了以後,我發現,當這種功能類似司儀的口譯員,最重要的,是口才要好!
這讓我想起以前曾在報紙上讀過一個故事,那好像是一個名氣還不小的資深外交人員的專欄。有某位政府官員的通譯以「翻譯不準確」而出名,怎麼個不準確法呢?根據他的說法,那位通譯很愛自己加些有的沒的到他的翻譯裡,可是他的長官還是很愛他,而且這位通譯也很以自己的風格自豪。原來,他非常善於在翻譯裡加入一些「花邊」。有一次,他的長官向一名美國貴賓自我介紹並表示歡迎,這種話再普通不過了,不過就是「XXX先生,歡迎來到OOO…」,通譯卻在翻譯當中「擅自」融入這位訪客剛出版不久的自傳書名(抱歉我真的不記得原文了),這下子,貴賓可開心了。難怪這位通譯能深受長官肯定,要能做到這樣,也要對自己的老闆有透徹的了解才行。
其實以前也有聽過老師講過類似的例子,有的口譯員也許沒那麼厲害卻深受客戶喜愛。譬如說在晚宴的場合,要致詞敬酒,講「吉祥話」,這時候嘴巴甜的譯員就很受歡迎,中文本身就是個講究圓融的語言,好聽話講得越有學問越讓人開心。以前聽到這種故事體會還沒那麼深,我以前想的很簡單,那就多練練應付各種場合的應酬話就好啦。但等到我親身經歷比較多場活動以後,才發現並不是增加「辭庫」就好了的。口譯員雖說是重述「比你更重要的人」講的話,但是你並不是傳聲筒,在表達上你等於也是在大家面前演講,公開演講所須的技巧,掌控現場氣氛的能力,一樣也不能少,才能吸引大家。
跟著老闆參加業務員辦的活動,不管是看大家一起同樂還是看主持人耍冷自High,就讓我學到很多。原來那箇中三昧說起來真的很簡單,放下身段就對了。而講者和聽者之間真的是一種互動—以前我都覺得跟我不相干,有時候當我發現我開始在台上自由發揮地越來越熱烈的時候,如果能夠看到台下有人不停地微笑、點頭,就會讓我更有信心,繼續胡說八道下去。
當然我不是從頭到尾都在胡說八道啦,我的意思是,在這種場合中,把話講得漂亮還來的比把話講得忠於原文還來的討人喜歡—畢竟前者人人都聽的出來,後者只有懂英文的人才知道。(呵呵!)
留言列表